产品中心

导弹内部电路

导弹内部电路

产品名称:导弹内部电路
产品编号:6941-334
上架时间:2018/9/13
浏览次数:4426

产品详情

导弹(英语:Missile)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有翼导弹作为一个整体直接攻击目标,弹道导弹飞行到预定高度和位置后弹体弹头分离,由弹头执行攻击目标的任务。导弹摧毁目标的有效载荷是战斗部(或弹头),可为核装药、常规装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或者使用电磁脉冲。其中装普通炸药的称为常规导弹;装核弹的称核导弹。洲际弹道导弹还是核三位一体的中坚一极。

导弹是一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或能追踪目标动向的飞行武器。在导弹的制导的分类上通常有两类,一种

罗伯特·戈达德和他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罗伯特·戈达德和他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是讯号传送媒体的不同,如:有线制导雷达制导、红外线制导、雷射制导、电视制导等。另外一种分类是导弹的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惯性制导、乘波制导主动雷达制导和指挥至瞄准线制导等。

按照导弹的作用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战略导弹战术导弹。导弹的分类原则是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发射的载具的特性与攻击的目标性质。发射的载具的特性包括:空射,面射,潜射等。攻击的目标性质包括:对空,对面,对潜。把这两项原则合并在一起就是目前最常见的各类导弹的分类系统。

虽然发射载具是导弹分类的一项原则,不过同一种导弹往往可以在简单的改装下自不同的载具上发射,因此许多导弹往往会在不同的类别当中重复出现。譬如说鱼叉反舰导弹可以自潜艇、水面舰艇与飞机上发射,因此她会分别出现在潜射反舰导弹、舰射反舰导弹以及空射反舰导弹当中。

发展历史

导弹是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 V-1 和 V-2 导弹,从

德国V-2导弹德国V-2导弹

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 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 300 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 是最大射程约 320 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 V-2 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2] 

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地地导弹。这类导弹还可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 1000 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8000公里以上)导弹。也可按弹道式地地导弹及巡航式地地导弹分类。地地导弹一般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但在近距离内也可用于攻击运动速度低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 年代后期,美国和前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 V-2 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50 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有威慑力的武器。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

60 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

美国首先于 1970 年在“民兵”Ⅲ 导弹上实现了带 3 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2] 

1944 年 6~9 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 V-1、V-2 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

德国V-1导弹德国V-1导弹

地空导弹,以及 X-7 反坦克导弹和 X-4 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50 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 V-1、V-2 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英、法两国也分别于 1948 和 1949 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

规模发展

自 50 年代初起,导弹得到了大

AGM-12空地导弹AGM-12空地导弹

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及多种战术导弹,并相继装备了部队。1953 年美国在朝鲜战场曾使用过电视遥控导弹。但这时期的导弹命中精度低、结构质量大、可靠性差、造价昂贵。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战争的需要,导弹进入了改进性能、提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时期。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使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采用地下井发射和潜艇发射,发展了集束式多弹头分导式多弹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性能。

巡航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

德国KEPD 350金牛座巡航导弹德国KEPD 350金牛座巡航导弹

惯性-地形匹配制导电视制导红外制导等末制导技术,采用效率高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弹头,大大提高了巡航导弹的作战能力。战术导弹采用了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惯性制导,发射方式也发展为车载、机载、舰载等多种,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低空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3] 

全面发展

70 年代中期以来,导弹进入了全面发展更新阶段。

SS-6洲际弹道导弹SS-6洲际弹道导弹

为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着手研究小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和大型多弹头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增大潜射对地导弹的射程,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发展应用“高级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研制机动式多弹头。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例,从 1957 年 8 月 21 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枚 SS-6 洲际弹道导弹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国共研制了 20 多种型号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30 多年来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4] 

在此期间,战术导弹的发展出现了大范围更新换代的新局面。其中几种以攻击活动目标为主的导弹,如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飞

AIR-2A空空核导弹AIR-2A空空核导弹

机导弹,发展更为迅速,约占 70 年代以来装备和研制的各类战术导弹的 80% 以上。面对尖锐激烈的国际斗争环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为了自卫,中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研制导弹。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1980 年 5 月 18 日成功地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1982 年 10 月成功地发射了潜地导弹,中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不同类型的中远程、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及其他多种类型的战术导弹。[5] 

作战使命

概括地讲,导弹武器的作战使命,

美国试射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返弹头美国试射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的重返弹头 [6]

一是实战,二是威慑。

由于导弹武器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和化身,具有不同于一般进攻性武器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其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的显著特性,使其成为了具有超强进攻性和强大威慑力的武器,成为了维持战略平衡的支柱、不对称作战的主角和“撒手锏”、信息化战争的主战装备、实现精确作战的必备武器、各类武器平台作战能力的提升器、现代作战防御系统的主要拦截器等。

分类方法

导弹家族庞大,成员众多,它们的外

各类导弹各类导弹

貌结构不一,长短大小各异。长者 20 余米,直径数米,重达 100 多吨;小者直径 40 毫米,形同普通子弹。根据不同的性能特点,导弹武器系统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按作战任务可分为:战略导弹、战役导弹和战术导弹

按射程可分为:洲际导弹远程导弹中程导弹和近程导弹等。

现代导弹武器呈现出远中近程兼备、固体液体型号俱全、核导弹常规导弹并存的格局。

在导弹的制导的分类上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讯号传送媒体的不同,如:有线制导雷达制导、红外线制导、雷射制导、电视制导等。另外

鱼叉反舰导弹鱼叉反舰导弹

一种分类是导弹的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惯性制导乘波制导主动雷达制导和指挥至瞄准线制导等。虽然发射载具是导弹分类的一项原则,不过同一种导弹往往可以在简单的改装下自不同的载具上发射,因此许多导弹往往会在不同的类别当中重复出现。譬如说鱼叉反舰导弹可以自潜艇、水面舰艇与飞机上发射,因此她会分别出现在潜射反舰导弹、舰射反舰导弹以及空射反舰导弹当中。

发展意义

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

二炮东风-2中程弹道导弹二炮东风-2中程弹道导弹

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7] 

导弹技术还是发展航天技术的基础。自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 150 余种运载火箭,共进行了 4000 余次航天发射活动。

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83.6 千克发展到 1000 千克以上;火箭的飞行轨道从初期的近地轨道发展到太阳系深空间轨道。以运载火箭为主要支撑的航天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高技术产业,它是人类对外层空间环境和资源的高级经营,是一项开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综合技术,它不仅为人类利用开发太空资源提供技术保障,而且还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 3 大支柱作出开拓性贡献,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效益。因此,当今世界的航天技术领域已成为各技术先进的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 [8] 

综观世界各国航天技术发展史,几乎都是与液体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是由 SS-6 液

探险者一号探险者一号

体洲际弹道导弹改装成的,以后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了“东方”号、“联盟”号和“能源”号等运载火箭,在航天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也是以“红石”液体弹道导弹为基础改制成的,以后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雷神”、“宇宙神”、“大力神”、“德尔塔”等系列运载火箭。西欧诸国早期联合研制的“欧洲”号火箭,也是以英国的“蓝光”液体弹道导弹为基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又发展研制成功“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同样,中国的长征运载火箭也是在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导弹种类

按平台分类

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

AGM-65空地导弹AGM-65空地导弹


Copyright © 2014-2017 河北厚膜科技中心  http://www.sjzhmdl.com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00830号

在线客服

关闭

客户服务热线
0311-68008236 1364311809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描二维码